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升空8公里成大II型1號混合火箭發射成功


由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科技中心主任趙怡欽所率領的混合火箭團隊,新研發的「成大II1號」混合火箭在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海邊發射成功,飛行高度約8公里,除按原設定的軌道穩定飛行並全程取得遙測資料與數據,領先創造國內學術單位自主研發、百分之百台灣自製火箭成功升空的新紀錄,為台灣火箭工業的發展寫下新的紀元。
上午11時,趙怡欽率領混合火箭團隊,把高度3.6公尺、足足有兩個人高的「成大II1號」火箭架在雲平大樓一樓中庭展示英姿,火箭外表明顯標誌NCKU四個紅字,讓師生們相當振奮,讚嘆不已。成大校長賴明詔說,「成大II1號」混合火箭發射成功,證明成大有能力單獨自己製造火箭,而且用很便宜的價格完成,只要新台幣30萬元,這是台灣科技界很重要的突破,值得國人引以為傲。
歷經10年關鍵動力研發以及2年系統設計與整合的「成大II1號」混合火箭,1013日於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海邊進行測試驗證,下午430分火箭成功發射升空,發射仰角約85度,飛行高度約8公里,起飛至遙測訊號消失,歷時約90秒。除火箭按設定之軌道穩定飛行,遙測通訊系統也成功回傳火箭運行資訊到地面站,顯示自行開發的火箭本體與各次系統模組(如酬載的GPS、飛行控制電腦系統)開發技術已達世界水平。
10年前,趙怡欽帶領研究團隊進行混合火箭推進系統的研發,在97年底進行各項關鍵技術與氣動力設計等的系統整合工作,並於去年5月完成「成大型」30公斤推力等級氧化亞氮(N2O)混合火箭,做為各項自主開發技術驗證的平台,期間領先國內首次成功透過6枚火箭飛試任務,驗證了各項關鍵技術的發展,也穩固紮實地建構出「成大II型」混合火箭的發展基礎。
10月「成大II1號」混合火箭的成功發射,則是開啟成大趙怡欽教授混合火箭研究團隊繼續發展探測100公里以上高空之混合火箭夢想。趙怡欽特聘教授預估35年可以實踐。
混合火箭可視為攜帶液態氧化劑的固體推進系統(solid propellant),兼具固體推進器與液體推進系統的優點。混合火箭的概念約始於8年代,全球第一次發射成功在1994年。此後世界上許多學術機構相繼投入混合火箭的研發與發射,如美國史丹福大學,日本北海道大學,北京宇航學院等。
國內混合火箭系統則是成功大學最早投入此項研究,並於2009526日於台南縣沙崙農場,成大型、推力30公斤級混合火箭首次發射成功,這是台灣第一枚成功升空的混合火箭,受到國內飛安的限制,當時火箭最大飛行高度雖受限在2公里,但成大研發火箭的技術與性能早已超越其限制,並趨近於世界級的研究,堪稱是國內混合火箭最完整的實驗平台。
憑藉著成大型的成功實驗結果,趙怡欽研究團隊又歷時一年努力,成功開發成大II型混合火箭。成大II型混合火箭長度為3.6公尺、外徑約16公分、起飛重量68公斤,火箭推力為300公斤推力等級。趙怡欽教授認為成大II型混合火箭發射成功,代表成大自主發展系列混合火箭重要關鍵環節的突破。
據了解,趙怡欽特聘教授研究團隊已針對混合火箭發動機之燃燒特性研究多年,具有相當卓越的研究成果,充分掌握包括固體燃料配方、混合火箭氧化劑噴注方式與燃料蒸氣混合等用以提升混合火箭燃料穩定推進效果之方法。成大II型混合火箭所使用的氧化劑與燃料,是選用50%石蠟(paraffin)及50% HTPB (50p) 作為燃料與氧化亞氮(N2O, 俗稱笑氣)氧化劑,並獲得穩定之300公斤推力。
趙怡欽特聘教授表示,成大II型混合火箭除了關鍵推進系統的提升,火箭零組件採以商用或自主加工製造,單枚火箭總造價僅約30萬台幣,相對相同規格軍用或太空用火箭一枚造價動輒數百萬甚至數千萬以上,大幅降低成本。加上使用燃料及氧化劑的來源取得容易,沒有出口管制的問題,是低成本卻高安全性並隨時可以量產出貨的火箭。
資料來源:網路轉載今日新聞網(2010/10/19)(圖/取自成功大學網路)
PS:這是台灣的光榮,台灣加油!!

0 意見:

張貼留言